逾期提交证据法律规定及后果
逾期提交证据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未能将证据提交给法庭或对方,从而导致证据无法在诉讼中使用的行为。法律一般明确规定了提交证据的期限,如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应当在起诉状副本交给被告后的十五日内,将证据提交给法庭。如果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将面临以下后果:
1.证据不能作为审判依据:逾期提交的证据往往不能作为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法院将不予受理或不予采纳此类证据。这意味着当事人可能会失去使用这些证据的机会,从而影响到案件的胜败。
2.证据的适用权转移: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接收证据,并可以将证据的适用权划归给对方当事人。这意味着当事人失去了对证据使用的主动权,对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使用这些证据,并对其进行利用。
3.责任追究:如果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由于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失,对方当事人可以要求法院判令其进行赔偿。此外,如果当事人故意拖提交证据,可能会被法院认定为妨碍诉讼正常进行,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惩罚。
为避免逾期提交证据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当事人应该根据法律规定的期限及时准备并提交证据。在准备证据过程中,当事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了解法律规定:当事人应该了解法律对提交证据的期限和程序的要求,确保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准备工作。
2.合理安排时间:当事人应提前规划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在法定期限内完成,并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备案或递交的手续。
3.保留证据的原始状态:当事人在准备证据时应该保留证据的原始状态,不进行损坏或篡改,以充分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4.与律师沟通合作:当事人应及时与律师沟通合作,确保在法定期限内准备好证据,并根据律师的建议进行递交或备案。
综上所述,逾期提交证据将面临无法使用证据、证据适用权转移和责任追究等后果。因此,当事人应遵守法律规定的证据提交期限,及时准备并提交证据,以确保自身在诉讼中的合法权益。
精彩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评论